常見耳鳴10問

《科學報告》(ScientificReports)期刊一篇醫學研究報告指出,時下青少年聆聽音樂的音量過大,導致約29%產生經常性的耳鳴,而這類聽覺傷害過去通常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才會出現。

90%的耳鳴病人有聽力缺損,聽力缺損的原因可能是長期在噪音下工作、過度的噪音傷害內耳聽神經的毛細胞,或也有自然的老化、藥物中毒、病毒感染等所造成,讓病人常聽到一些原本外面沒有的聲音,而感受到的噪音或耳鳴或重聽等併發症狀。

有些人的耳鳴原本不嚴重,因而忽略。但當人邁向老化,內耳組織自動過濾雜訊音響的功能退化,會讓耳鳴變得更明顯。有些病人會因為跟耳鳴同時出現的聽覺過度敏感,即聽到很大的聲響,耳朵疼痛難以承受,對某些聲音感覺非常不舒服,逐漸畏懼人多、嘈雜的場所,導致社交畏縮。

耳內循環不好、血路阻塞不通、神經因血液及營養供應不足而壞死,即所謂的內耳中風,皆會引發耳鳴、重聽、甚至耳聾。內耳是由蝸牛體及三半規管所構成,蝸牛體主司聽覺,病變即發生耳鳴進而重聽、耳聾。而三半規管的病變則發生暈眩、嘔吐、不能平衡等症狀,隨時都有長期發作之可能。

聒噪擾人的耳鳴,常會讓人心情不好、心神不寧、擔心自己發生什麼重大的身體問題,同時干擾睡眠。而失眠、心情起伏、自律神經系統不穩定、過度疲勞,又會讓聽覺過度敏感惡化,形成惡性循環。即睡眠不足會產生耳鳴,也會因耳鳴而失眠,互為惡性循環,而耳鳴惡化而越來越大聲等嚴重耳鳴症。

臨床上治療耳鳴,主要使用清血的藥物,來打通內耳的血液循環。給予神經營養劑,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,使其恢復正常功能。阻止血管過度收縮,以免內耳缺血、營養失調。此外,應注意身體保養,潛在疾病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等,也需檢查及治療,才不致因這些疾病而影響耳鳴病情惡化。

耳鳴需要長時間治療才有明顯改善,病人要有耐心。從接受治療的第一天開始,就要嚴守「十誡」保護聽力健康,包括 :

  • (1) 嚴禁喝酒
  • (2) 不暴飲暴食
  • (3) 太鹹的食物要忌口
  • (4) 避免工作壓力大
  • (5) 睡眠應充足
  • (6) 避免焦慮
  • (7) 消除緊張
  • (8) 避用有毒藥物
  • (9) 嚴防頭部外傷
  • (10) 遠離噪音

民眾一旦出現耳鳴現象就應及早就醫,避免耳鳴日益惡化,以期重拾耳根清靜的生活。

一般人在85分貝的環境下最多只能待8小時,否則會容易出現「噪音性聽損」危機,分貝是以倍數計算,增加5分貝就是增加50倍的音量,暴露時間就需要減半。至於瞬間巨大的鞭炮聲之震傷、打耳光造成的鼓膜穿孔,會造成聽力突然變差,內耳也會出現異常壓力及疼痛感。

事實上,生活中造成聽力受損的狀況還不少,如近距離聽到大卡車的喇叭聲、鞭炮聲等,工作場域的噪音太大,或是聽演唱會時太靠近舞台音箱,都有可能損傷聽力,甚至導致突發性失聰。

聽力受損也常會出現耳鳴,一旦耳鳴在短時間內越來越大聲,或是只有單側耳鳴,同時合併聽力減退、暈眩等症狀,就要提高警覺就醫。過去治療這類型音爆傷害的病患,由於神經破壞造成內耳損傷,如沒有在2到4周的黃金治療期內積極用藥,可能造成聽力永久損害。

年輕學子常因準備考試而出現身心疲憊、壓力過大、緊張焦慮、睡眠不足等狀況,使得自律神經功能失調、內耳組織因血液循環不良、供血不足而導致、內耳神經萎縮而退化,導致引起耳鳴的發生。

耳鳴在發病初期若能及時就醫服藥治療,是可以恢復聽力的,惟須耐心服藥,才能擺脫頑強的耳鳴,建議家人應鼓勵支持病人繼續接受治療,配合生活方式的調整,減輕身心的壓力,才能讓耳鳴的病情獲得最好的控制。正在準備應考的考生,應從調適生活作息做起,補充足夠的睡眠。保持心情上的平靜,以平常心來應試,不要給自己過多的壓力。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,改採低鹽、低鈉、低膽固醇為原則,皆有助改善耳鳴症狀。

耳鳴發病的輕重程度,可約略分為五個階段。若只是在夜深人靜時偶爾聽到耳鳴的聲音,則為初期的症狀,屬第一期。若整夜都會出現聲音,只有白天是正常的情況,則屬第二期。

一旦連白天也開始偶爾會出現耳鳴聲時,表示病情已惡化至第三期。若嚴重到無論白天或黑夜,24 小時都不停出現聲響時,便已惡化到第四期。當演變成最嚴重的第五期,此時耳鳴的聲音宛如刺耳的尖叫聲,令患者片刻不得安寧或甚至抓狂。

一般耳鳴患者在發病初期,耳鳴的音量不大、時間也不長,但若置之不理,待耳鳴音量逐漸加大,持續的時間拉長,病情會更加惡化。一旦血液中的營養供應長期不足,會造成內耳組織缺血,加速內耳神經壞死而萎縮,病情可能會惡化演變成重聽,情況嚴重者恐造成失聰的遺憾。

現代人離不開3C產品,無論大人小孩都成了「滑世代」,這不僅對視力造成不可逆的傷害,也同時會對肩頸帶來負擔。肩頸部位,是神經傳導信息的必經之路,但若長期低頭使用 3C 產品而使肩頸過度負荷,不但會肩頸酸痛,更有可能導致偏頭痛或是耳鳴。

長期低頭使用3C產品,因姿勢不良,易引發「頸頭症候群」,症狀可能有頭痛、肩痛、肘痛、軀幹、後腦杓疼痛,甚至干擾手眼協調、身體平衡等,造成頭部控制不良與繼發性前庭覺和視覺失調,進而產生耳鳴、眩暈、噁心想吐等現象。此時必須改正自己平時錯誤的姿勢,加上運動訓練及物理治療,或用藥物改善內耳的生理功能,才能有效改善耳鳴與眩暈等症狀。

耳鳴常因症狀輕微而常被忽略,實際為身體發出的警訊。耳鳴主因是內耳血管病變造成內部組織傷害,嚴重者可能導致重聽或是平衡感失調,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。

發生耳鳴,除了用藥治療之外,須注意身體保養。有三高症的人,要控制血壓和血脂,才能有效預防耳鳴的發生;要注意平時使用3C產品的姿勢,不要過度使用;注重改善生活型態,不要過勞,避免焦慮,及充足的睡眠、身心平衡,才可避免耳鳴發生。

已發生嚴重的耳鳴症狀,是內耳病變所引起,因此至少治療半年以上,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,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。耳鳴改善後因全身血液血流通暢,罹患腦中風及心臟病的風險可降低,肩頸酸痛也獲得改善而痊癒。

日本耳鼻喉科權威教授切替一郎曾用「7 points disease」來形容眩暈這個駭人的疾病,7大主要徵兆包括如下:

  • 1. 天旋地轉般地難受。
  • 2. 以第一次發作時最厲害。
  • 3. 嚴重眩暈不需任何誘因。
  • 4. 有可能突然間就發作。
  • 5. 且會反覆發生。
  • 6. 還可能會伴隨低頻聽力障礙。
  • 7.「複響現象」等7大症狀。

梅尼爾氏症又稱內淋巴水腫,多數患者會出現旋轉性眩暈症狀。這種病好發在30至50歲中年族群,除了會引起頭暈,其他症狀還包括耳鳴、時好時壞的感覺神經性聽力喪失。

除了眩暈,梅尼爾氏症病人會出現耳蝸神經症狀,聽力時好時壞。急性發作時耳鳴得很厲害,甚至會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,但低頻部分則發生聽力障礙。病人會受「複響現象」所苦,怕聽到吵雜的聲音,在喧嘩的公共場所會很不舒服。

一般認為,突發性耳聾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的前二週,把握黃金期積極接受治療,其治癒率高達九成五,即可恢復九成五的聽力。因此。有不少患者,延誤半年才積極接受治療,其成效也可達七成。因此病人應把握時間,才能達到更高的治癒率。

而越來越多三四十歲的年輕人,居然也罹患突發性耳聾。原本突發性耳聾被歸類為耳朵老化現象,但是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加上作息不正常,最後再加上飲食中油脂吃了太多,都是造成年輕人出現突發性耳聾的重要原因。

大型音樂會演唱會等這類娛樂性噪音,容易使人耳朵受到傷害而不自知。門診收治不少案例就是在演唱會結束後感到耳鳴或耳道悶塞,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耳朵聽力已經略有受損,更加重耳鳴嚴重化的危機。

根據調查顯示,逾三成年輕男性及二成女性戴耳機聽音樂時音量都在85分貝以上,才能享受到音響的快感,但這其實已經超過耳朵所能負荷的音量,非常容易對耳朵造成傷害,進而產生耳鳴的現象。

像這類耳鳴,開始只是暫時性,它是一個提醒人們聽力衰減的警訊,可是因為娛樂型噪音的影響常常被忽略,當我們不斷將自己置身於享受娛樂之噪音中而不自知,就會變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失,或者使原本已不佳的聽力變得更差,也會讓耳鳴的困擾如影隨形,即全天 24 小時都會聽到耳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