腦外傷急重症! 顱內壓監測器及時搶救腦損傷

7986
陳木森 報導
陳旭照醫師
▲陳旭照醫師表示,腦外傷病患初期症狀經臨床判斷如無立即開顱手術必要時,透過監測顱內壓的變化,來判斷腦部損傷程度是否須進行手術,可減少不必要的手術發生。(圖/陳旭照醫師提供)

【NOW健康 陳木森/台北報導】19歲女大生因機車車禍緊急送醫,2小時後呈現昏迷狀態,經檢查後發現腦部有大量血塊,必須執行開顱手術進行搶救,術後移除血塊並放置顱內壓監測器掌握各項指數,所幸意識逐漸恢復,後續持續檢查、治療,以避免腦部受到更多的損傷。


人腦是人體中最複雜的器官,頭顱像是封閉的密室,一旦腦部因為外力引起的創傷、或因腦瘤、中風、腦部開刀後等因素,顱內壓力的平衡機制會受到破壞,導致腦壓升高,進而造成腦組織缺血及水腫,對大腦產生不可逆的長期性損害。


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旭照醫師表示,腦外傷病患初期症狀經臨床判斷如無立即開顱手術必要時,會有部分病患經顱骨穿洞置入顱內壓監測器,透過顱內壓的變化,判斷腦部損傷程度是否須進行手術,可減少不必要的手術發生;腦瘤手術後置入顱內壓監測器,及也能在術後透過密切的生理數據掌握術後恢復狀況。


目前顱內監測方式大致可分為腦室外引流管(同時引流腦水及監測腦壓)、或是直接於顱內放入具有壓力監測晶片的導管,前者為健保給付,缺點是不一定每個病患都需要引流腦水,通常顱內壓高的病人腦室較小,操作的困難度也提高,且當導管阻塞或腦室坍塌時,便無法監測腦壓。然而後者雖需病患自費,但能即時監控顱內壓力變化,並可視病情、手術方式,選擇腦室內、硬腦膜下腔、甚至腦實質內等適合放置位置,進行精確監測。


陳旭照醫師指出,臨床上遇到腦外傷病患且昏迷指數GCS較低(小於等於8分)的病人,病情變化較大,就會建議置放顱內壓監測器,其他如腦溢血、腦腫瘤、腦梗塞等,也會根據病情的輕重,或病患年紀、疾病史、用藥史,決定是否置放顱內壓監測器進行監測。


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目前新型設計的監測器不僅能監測腦壓,還加入監測腦溫、氧分壓、以及同時引流的功能,甚至也針對小兒有特殊管徑的設計,大幅提升了不同腦傷病患術後的照護。另外,新型監測器能將監測數值與床邊監視器的多種生理參數整合、紀錄,大大提升的數據的方便性與應用性。


陳旭照醫師強調,頭部重症常引起腦壓上升,造成體內血液擠不進腦內,腦組織很快會因缺血而受損死亡。顱內壓監測器雖然不是唯一的指標工具,但卻是最方便的測量選擇,唯有精確監測提早發現異常,才能避免腦部產生無法挽救的傷害。


更多NOW健康報導
▸香菇水煮湯添香氣又不浪費? 小心湯頭變農藥喝下肚
▸新興茶飲種類多元 可可豆殼、咖啡葉用來泡茶真健康?

分享此文:
請往下滑,繼續閱讀推薦好文
資料讀取中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