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NOW健康 王澍清/台北報導】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,近日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攝氏36度以上,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9度,在這高溫下,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。
根據衛生福利部「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」分析全國181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,今年7月1日至24日止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659人次是去年7月同期370人次的1.8倍;108年至7月24日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1,248人次,而今年至7月24日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高達1,722人次,較去年同期增加4成。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,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,應提高警覺,防範中暑。
國民健康署呼籲,暑假出遊戶外活動時應牢記3要訣「補充水分、選擇適當時間與場所、做好個人防曬措施」,並注意安全,才能享受夏日活動的同時,避免發生熱傷害,3招預防熱傷害要訣如下:
▲夏天應隨時補充水分,避免飲用酒精飲品、含糖飲料及過度冰冷的水。(圖/ingimage)
第1招:補充水分
1.應隨時補充水分,不可等到口渴才喝水,且養成每天至少2,000c.c.白開水的好習慣,但若醫囑限制飲水應少量者,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,喝多少水量為宜。
2.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(1杯為240c.c.)不含酒精的白開水,並避免菸酒。
3.建議可多食用蔬果,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。
4.不可飲用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,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的水分。
5.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,應飲用室溫的水,避免腸胃不適。
▲應選擇氣溫較低的場所,戶外活動應避免烈日時出門,保持充足睡眠,若出現中暑症狀應先至陰涼處休息。(圖/ingimage)
第2招:外出選擇適當時間與場所
1.選擇氣溫較低的時間或樹蔭下進行戶外活動。
2.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於烈日下活動,建議可將戶外活動安排在早晨或傍晚的時間。
3.保持充足睡眠,至少睡足6到8個小時。
4.若覺得輕微頭痛、精神混亂、虛弱、昏厥應儘快至涼爽的地區,或至陰涼處休息。
▲穿著透氣排汗的衣物,塗抹防曬油、撐陽傘或戴帽子,避免在太陽高溫下長時間曝曬。(圖/ingimage)
第3招:做好個人防曬措施
1.穿著輕便、淺色、寬鬆的衣服,選擇透氣、吸水或排汗的衣物。
2.撐傘、戴遮陽又通風的帽子、太陽眼鏡及擦防曬乳液。
3.盡量避免在炎熱的陽光下或高溫環境長時間暴露。
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,當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症狀時,如體溫升高、皮膚乾熱變紅、心跳加速,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、頭痛、頭暈、噁心、嘔吐,甚至神智混亂、抽筋、昏迷等症狀,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、設法降低體溫(如鬆脫衣物、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)、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,若體溫持續上升、嘔吐、或意識持續不清,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。
更多NOW健康報導
▸眼屎這麼多? 你可能得了這7種病
▸口腔癌發病到死亡時間短 中醫:早期這些徵兆應警覺
延伸閱讀
-
全球4分之1人口有脂肪肝 這樣做避免肝硬化及肝癌危機
醫藥衛生 / 慢性疾病1532依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,肝癌為國人10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,發生人數為1萬1,272人。肝臟相關病變早期並無明顯症狀,是不容忽視的沉默殺手,其相關死因序位及發生率都在前幾名,民眾千萬不可掉以輕心。 -
無症狀或輕症個案解隔條件放寬 指揮中心說明施行細節
健康養生 / 最新消息132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3)日晚間7點45分發布新聞稿表示,近期 COVID-19境外移入病例數仍處高點,且經評估以舊案居多,經諮詢專家,修訂無症狀或輕症確診個案解除隔離治療條件,並自即日起實施。 -
年節不忌口腹債找上門! 50萬國人深陷代謝症候群危機
健康養生 / 生活保健1542國健署表示,代謝症候群的5項危險因子包括腰圍過粗、血壓偏高、飯前血糖偏高、三酸甘油脂偏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偏低,其中有3項或3項以上超標,即認定為代謝症候群。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將來得到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及心臟病是一般人的2至6倍。 -
堅守寶寶健康第一道防線 出生48小時內完成新生兒篩檢
兩性關係 / 嬰兒母親1578如果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結果是陽性,並不代表確定罹患該項疾病,只要在接獲通知時,儘早安排寶寶接受進一步的確認檢查,這樣部分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疾病,就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! -
夏天才防曬? 冬天沒做好防曬結局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
健康養生 / 生活保健2075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,即使是陰天,紫外線UVA仍會穿破大氣層、雲層,如果整個冬天沒做好防曬,肌膚還是會變黑,甚至明顯老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