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嬰兒時期和幼兒階段,吸吮手指和奶嘴的意義完全不同,雖然孩子的口欲期有長有短,但專業醫師建議,寶寶1歲大後應循序漸進把這兩種習慣慢慢戒除,因為,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只有奶嘴和手指能滿足口欲或得到安撫了。
新春開工後,民眾回到工作崗位,許多患者也趕緊至醫院診所看診,除了感冒或腸胃炎者,來看眩暈、耳鳴患者也不在少數。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提到,生活壓力大再加上休息不足,很容易引發眩暈症,通常在就醫前都會出現一些徵兆,但大部分患者往往因為症狀不明顯或不嚴重,而沒有察覺到身體健康狀況已亮起紅燈。
加護病房的狀況瞬息萬變,患者的病症也隨時變化中,許多住在加護病房的病危患者,都曾出現生理及心理等異常「譫妄」症狀,又稱「加護病房症候群」,有人吵著出院、拔管,有人甚至以手腳攻擊護理師。臨床發現,如果出現急性譫妄、延誤治療,可能導致住院延長或增加死亡率。
或許不少父母會有這樣的疑問:「奶嘴」是否為寶寶成長過程中的「必需品」呢?事實上,還是要先了解寶寶的需求和狀況,再考慮是否使用奶嘴較佳。
32歲的李小姐於3個月前確認乳癌第二期,剛看到報告時,難以接受,她認為自己年紀這麼輕,且孩子才剛滿1歲,怎麼可能罹患癌症?為了陪孩子長大,與另一半走得長久,術後她決定化療,而她的乳癌衛教師卻是個機器人!
1歲6個月大的小恩與2歲6個月大的哥哥被送至林口長庚急診時,哥哥早已死亡,小恩因昏迷被送到加護病房,兩人骨瘦如柴,身上多處瘀傷及咬痕,明顯是家暴受虐兒。小恩出院後,被安置在育幼院,醫院護理人員常前往探望,祝福她早日被領養,能平安幸福地長大。
嬰幼兒不是大人的縮小版,對於藥品的吸收、代謝、排除等狀況與大人不同,因此,所使用的口服藥或外用藥,自然不是以成人劑量的百分比計算,馬偕兒童醫院藥劑部藥師張雅惠強調,為了保障嬰幼兒的用藥安全,應儘量使用由衛生福利部核准的「兒童專用製劑」,包括液劑、懸液劑和糖漿劑等。
剛出生的寶寶,初來乍到這個世界,有好多事物等著他去探索、學習。有研究發現,觸覺是人類最早發展的知覺,也是寶寶與外界溝通最重要的方式,所有的寶寶都會因他人的撫觸而有反應,藉由撫觸這個動作,也能增進親子感情的交流。
爸媽最常用來安撫寶寶的三種工具,分別是媽媽乳頭、寶寶手指、安撫奶嘴。吸吮是寶寶與生俱來的天性,透過吸吮來攝取母乳或配方奶,來得到足夠營養。而有些寶寶對於吸吮的需求較高,即使餵飽仍無法被安撫,此時就會藉由吸吮手指或媽媽乳頭來獲得滿足。其實,安撫奶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,因為近幾年的實證研究發現,讓睡眠中的
一位一歲小妹妹被帶來門診,爸媽主述妹妹晚上自己在床上玩,突然一直大哭,雖然爸媽不清楚她的遊戲過程,但確定她沒有撞到東西或跌落。抱著她安撫時,發現她左手抬不起來,觸碰到就哭得更大聲且持續不斷,只好到診所求助。
02-2581-1580
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1段86號3樓
(04)2242-7000
台中市北屯區崇德路二段346巷25弄16號
李宏信醫師說明,大多數腦中風源於血管長...
牙周病治療是一種「控制」,讓口腔盡可能...
發現落髮或發生禿頭時,可透過自然生髮療...
一位30多歲女性選擇水波雷射治癒牙周病後...